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。《历书》记载:“斗指戊,为小寒,时天气渐寒,尚未大冷,故为小寒。”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十二月节,月初寒尚小,故云。月半则大矣。”
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,尚未大冷。隆冬“三九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,因此有“小寒胜大寒”之说。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,地表得到太阳光、热最少,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,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。
等到冬至过后,也是到“三九”前后,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,尽管得到太阳光、热稍有增加,仍入不敷出,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。
01、小寒三侯
中国古代从小寒起每隔5天分出三候:“一候雁北乡,二候鹊始巢,三候雉始雊。”
雁北乡
乡,向导之义,二阳之候,雁将避热而回,今则乡北飞之,至立春后皆归矣,禽鸟得气之先故也。
鹊始巢
鹊,喜鹊也;巢之门,每向太岁,冬至天元之始至,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,鹊遂可为巢,知所向也。
雉始雊
雉,文明之禽,阳鸟也;雊,雌雄之同鸣也,感于阳而后有声。
古人认为,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,小寒时节阳气已动,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;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,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;第三候“雉鸲”的“鸲”为鸣叫的意思,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。
02、小寒起居驱寒强肾扶阳
防寒
“寒性凝滞,寒性收引”。中医认为,天气寒冷,关节痛、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。小寒时节,保暖是第一要务。
暖头
小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,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,外出记得带帽。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,并且头为诸阳之会,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。
对于耐寒能力比较差的人群来说,当冷空气来临的时候,不管在室内还是在室外,最重要的是要“暖头”。小寒节气,如果外出要戴上保暖的帽子、围巾,并避免顶风行走。另外,睡觉时注意稍微关上门窗,避免头部被冷风吹到,但是不建议蒙头睡觉。
暖手脚
“严寒从脚起”,双脚距离心脏最远,血液循环较差,故易受寒。脚部保暖对于暖身防病意义重大。脚部保暖除了穿厚实的鞋袜,还可以采用当归、红花、鸡血藤等中药材放于锅中,煮成水,每天倒入温水中泡脚使用。泡脚后用5分钟揉搓足心涌泉穴,能有很好的驱寒的作用。
另外双手也处于肢体末梢,也是寒冷容易侵袭的对象。外出时一定要戴手套保暖,在家洗碗洗衣服时最好也能戴上橡胶手套。另外,每天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也可助血液循环而暖脚强身。
暖腹
众所周知,肺、心脏、脾胃等重要器官处于胸腹部,万一受寒,即易引发相应器官的疾病。对于女性来说,腹部受寒还可能影响到生育健康,发生痛经、不孕等情况。
腹部保暖可以减少因寒冷造成的腹痛腹泻等疾病,膝关节保暖也很重要,不宜为了追求美观而过多暴露膝关节。
小寒时气,要注意加件衣,即使在温暖的室内最好也能穿件外套或马甲。夜间休息要盖好被子,起夜时披件衣服,保护腹部不受寒。
03、运动固肾扶阳
生命在于运动,民谚亦曰:“冬天动一动,少闹一场病;冬天懒一懒,多喝药一碗。”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。
善于养生的人,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,以取得养肝补肾,舒筋活络,畅通气脉、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。比如瑜伽、太极拳、散步、慢跑、跳绳、踢毽、打球、做操、练拳舞剑等,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。在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,以防感冒。
冬天经常叩齿,有益肾、坚肾之功;肾之经脉起于足部,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,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,并按揉脚心;冬天人处于阴盛阳衰状态,宜进行日光浴,以助肾中阳气升发;注意背部保暖,着件棉或毛背心,以保肾阳。
在小寒节气里,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。中医认为,人体内的血液,得寒就容易停滞,所谓「血遇寒则凝」,从而导致血淤,淤则怪病生。气血瘀堵不通,身体会出现面部色斑、黑眼圈、掉头发、便秘、小肚腩、肥胖、皮肤黏膜有瘀斑、身体疼痛、月经不调等症状。
三招活血化瘀
八段锦
长期练习八段锦,可刺激肝经系统,使肝血充足,活血化瘀,对于长期静坐、气血瘀滞者尤其适用。
搓两肋
这个动作可以疏肝理气、排解不良情绪,有助于全身气血循环通畅,尤其适合压力大、情绪不佳的人。晨起、睡前搓三分钟,还能改善乳腺增生。
把两只手搓热,然后搓两胁肋部。尽量从腋下开始搓到小腹两侧。手要搓热,动作要不缓不急,不要太用力。搓完会感觉温暖舒服。
抓带脉
带脉和肚脐平齐,像一条带子缠在腰间,是奇经八脉之一,是人体唯一横向的经脉,起总束诸脉的作用,带脉不通,全身经络都受影响。每天抓抓带脉,不但可以疏通腰腹的气血,还有助于排出宿便、排毒、减肥、调白带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
捏住腰两侧的肉肉,用力向两外侧拉开,再松手。反复200次。如果一开始做不了那么多,可以先从50次开始,循序渐进。
虽然《黄帝内经》记载秋冬养生重在养阴,但不可一概而论,要根据自身素质来确定,让身体达到阴阳中和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。此外,今年下半年为少阴君火,是燥冬,小寒又是阳气生长的阶段,柔弱而稚嫩,要注意固守阳气。
04、小寒饮食以温补为宜
民谚有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之说,说明冬季进补的重要性。小寒饮食应以温补为主,尤其要重视“补肾防寒”。
中医认为,肾为“先天之本”,肾藏精,主生长、发育和生殖。肾虚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,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小寒节气补肾可提高人体生命原动力,帮助机体适应严冬气候的变化。羊肉是小寒节气温补的首选食物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曰:羊肉入脾、胃、肾经,其性味甘热,可温中健脾、补肾壮阳、益气养血,主脾胃虚寒、食少反胃、泻痢、肾阳不足、气血亏虚、虚劳羸瘦、腰膝酸软、阳痿、寒疝、产后虚羸少气、缺乳等。
冬季常吃羊肉,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,抵御寒冷,而且对一般风寒咳嗽、慢性气管炎、虚寒哮喘、肾亏阳痿、腹部冷痛、体虚怕冷、腰膝酸软、面黄肌瘦、气血两亏等虚证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。
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、药补相结合,以温补为宜。
常用补药有人参、黄芪、阿胶、冬虫夏草、首乌、枸杞、当归等;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,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羊肉、狗肉、猪肉、鸡肉、鸭肉、鳝鱼、甲鱼、鲅鱼和海虾等,其它食物如核桃仁、大枣、龙眼肉、芝麻、山药、莲子、百合、栗子等。药膳进补可选:
山药羊肉汤
[配料] 羊肉500克,山药150克,姜、葱、胡椒、绍酒、食盐适量。
[做法] 羊肉洗净切块,入沸水锅内,焯去血水;姜葱洗净用刀拍破备用;淮山片清水浸透与羊肉一起置于锅中,放入适量清水,将其它配料一同投入锅中,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熟烂即可食之。
[功效] 补脾胃,益肺肾。
素炒三丝
[配料] 干冬菇1.5两,青椒2个,胡萝卜1根,植物油、白糖、黄酒、味精、盐、水淀粉、鲜汤麻油适量。
[做法] 冬菇水发洗净,挤干水分,切成细条,胡萝卜、青椒洗净切丝。锅内放油烧热,将三丝入锅煸炒后,放黄酒、糖、再煸炒,然后加鲜汤、盐,待汤烧开后加味精,用淀粉勾芡,淋上麻油,盛入盘内即可。
[功效] 健脾化滞,润燥。
丝瓜西红柿粥
[配料] 丝瓜500克,西红柿3个,粳米100克,葱姜末、盐、味精适量。
[做法] 丝瓜洗净去皮,切小片西红柿洗净切小块备用。粳米洗净放入锅内,倒入适量清水置火上煮沸,改文火煮至八成熟,放入丝瓜、葱姜末、盐煮至粥熟,放西红柿、味精稍炖即成。
[功效] 清热,化痰止咳,生津除烦。(患有痤疮的人可长期食用)
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:“安生之本,必资于食,……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生存也,……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”,说明饮食物对人体的作用。小寒节气虽已数九寒天,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,但进补当中不可无章无法,应本着“因人施膳”的原则,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。
元代《饮食须知》强调:“饮食,以养生,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,纵然杂进,轻则五内不和,重则立兴祸患。”所以我提醒诸位在进补时不要被 “五味之所伤”,青年人更应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补。
05、小寒时节刺激穴位,调整经络
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,调整经络,协调脏腑功能,不仅在“冬病夏治”中大展身手可防治阴虚病证,在“秋冬养阴防春病”上也表现不俗。
秋冬之季可用防病保健的穴位则当以首推“阴脉之海”任脉为主,如:关元、气海;常可加取人体具有滋养肾阴效果的腧穴如:太溪、照海、三阴交等。
《难经·七十难》提出“秋冬各致一阳”的观点:“秋冬寒必致一阳,致一阳者,谓下针浅,则刺至心肺之部,得气推而内之,良久出针,是推内之阳也。”说秋冬养阴的同时,取一阳之气来制约阴气,达到阴阳平衡,“取阳养阴”。具体操作主要体现在针刺深浅上,筋骨为深、为阴;皮肤,为浅,为阳。秋冬先浅至皮肤,再推至筋骨。
小寒宜静神少虑,调养心肾
中医认为,肾主水,藏精,在志为惊与恐,与冬令之气相应。《素问•六节脏象论》曰:“肾者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。”心主火,藏神,只有水火相济,心肾相交,方可神清心宁。因此,在小寒之时,应调养心肾,以保精养神。
《素问•四气调神大论》指出:“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。”就是要人们避免各种不良的干扰刺激,处于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”状态,方可使心神安静自如,含而不露,秘而不宣,给人以愉悦之美。
小寒坐功,具体方法:每天一~ 五时之间,盘坐,左手按住膝部,手指朝外,右手挽住左肘关节,并用力向右拉,左肘用力向左力争,相持数秒钟,左右名十五次。然后,叩齿、咽津、吐纳,方法同前。
可治:腕肘风湿热毒,女子小腹肿,男子阓疝,遗尿,睾丸肿痛,转筋,阴缩,洞泄,喘咳,善恐等。
小寒时节寒风凛冽,阴雪纷纷,易扰乱人体阳气,使人萎靡不振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冬天日照减少,易引发抑郁症,使人情绪低落,郁郁寡欢,懒得动弹。
为了避免以上情况,在阳光较好的时候,我们尽量到外面多晒太阳,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,并注意动静结合。动可健身,静可养神,体健神旺,可一扫暮气,振奋精神。
地址: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工业园区 电话:0883-6982166 邮箱:zkxzyyy@163.com
设计/运营维护:国医在线运营发展中心
云南省中医医疗公众服务网·镇康县中医医院
ICP备案号:滇ICP备1700770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