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肝脾肺肾,虽然肾排在五脏最后,但它的作用却是最重要的。
西医认为,肾承担着身体的“排废”任务,肾生病了,身体代谢废物排不出去,整个人体系统就会崩溃(尿毒症)。
中医认为,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人的衰老进程。一旦肾气虚衰,五脏六腑生化功能减退,就会出现脱发、落齿、皮肤槁枯、体力下降、生殖能力丧失等一系列衰老征象。
因此,中国人很热衷于“养肾”。只是,很多人每天做的努力不少,但往往肾没补好,反而吃坏了!这又是为什么呢?
餐桌上的伤肾食物
所谓“病从口入”,下面这些食物很多人整天吃得欢,却不知道它们其实是藏得最深、伤肾最狠的“元凶”!
▶ 肉——腌肉
腌肉、腌鱼等肉制品往往因其“入味”而备受大家欢迎。
然而,做过腌肉的人都知道,腌制肉类一定要整包地放盐才能成功,所以,这类食物的盐含量一定是严重超标的,稍微吃上几口,就要喝水压一压才好。
虽然中医认为“咸入肾”,但是过量的咸就一定会伤肾了!所以,肾其实是很怕“咸”的器官。
而有研究发现,日常吃进去的盐,95%都是由肾脏代谢掉的,摄入盐太多,肾老是加班加点地工作,长此以往很难不“累坏”!
▶ 茶——浓茶
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,适量喝茶能消食、护血管。所以,有人觉得茶是“好东西”,一定要多喝,甚至认为喝浓茶效果能翻倍。
但其实,喝浓茶非但不保健,反而对肾的伤害真不小。
其一,浓茶中的草酸含量较高。草酸在尿路中容易草酸钙结石,引起肾结石,还不利于铁的吸收。
其二,浓茶含有较多的氟。氟主要经由肾脏排出,当人体摄入过多的氟时,肾脏负担就加重了,严重的还可导致慢性氟中毒。
那么,多浓才算浓茶?
其实并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,主要看口感和颜色,如果喝起来又苦又涩,并且颜色也十分浑浊,那就是浓茶了。
▶ 菜——剩菜
剩菜之所以被称为伤肾利器,是因为其中的——大肠杆菌!
一般来说大肠杆菌是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,通常情况下不致病,也不会轻易出现在我们的食物里。但是剩菜的储存环境复杂、容易受到污染,储存时间越长,大肠杆菌繁殖的越多,超过一定标准就会致病。
而且它还会损伤血管内皮,促发体内的凝血机制,造成很多的栓塞性病变,在肾脏特有的与大肠杆菌相关的就是溶血尿毒症综合征。
所以,我们除了要少吃剩菜外,还要在厨房当中要注意好卫生习惯,生熟分开,食物煮熟、煮透再吃。
最重要的是,厨房垃圾与食材保持一定距离,烹饪者一定要经常洗手。
▶ 果——杨桃
杨桃酸甜多汁,美味可口,但对于肾不好,特别是肾功能不全的人来说,可能是一味毒药。
这是因为,杨桃中含有一种神经毒素和草酸成分。 正常人在吃了杨桃后,可以将这些物质顺利排出体外,但是肾功能不全的人,却没有能力把它们排出去,就会引发神经中毒。
因此,已经有肾病或曾经有过肾脏疾病的人群,要禁食杨桃及加工制品,健康人一天的食用量最好别超过2个。
这些行为也伤肾
其实,除了吃,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良习惯同样伤肾。要知道“肾主骨,肾为腰之府”,因此,凡是伤害腰的动作,做多了都会伤害肾。
▶ 形体不佳
人体气血之通畅,筋骨之舒展,择之于劳逸结合。
但是,现代人往往过逸恶劳,非但是“站没站相,坐没坐相,卧没卧相”,还经常喜欢“瘫”在床或沙发上。
久而久之,颈椎病、腰椎病等脊柱问题找上门,而脊柱又名龙骨,是支撑人的主干骨,肾主骨,骨伤则肾不健。
▶ 惊恐伤肾
肾在七情为恐,恐则气下。生活中,在遇到吓人的事情时,我们总是喜欢开玩笑“吓尿了”,其实,这就是惊恐伤肾的真实写照。
除了吓到小便失禁,成人还会因为过度惊吓而导致肾气不固,从而出现阳痿早泄、遗精、滑精等病症。
因此,惊恐能避则避之,什么恐怖电影、鬼故事、悬疑剧等能不看就不看。
▶ 过度用耳
肾开窍于耳,肾虚髓海不足,则会出现头晕耳鸣,听力下降等症状。
现代社会,生活噪声污染严重,过度用耳现象本就难以避免,而且还有很多年轻人喜欢长时间带耳机听音乐、追剧,如果耳机的音量过大,对耳朵的伤害更加不可估量。
耳根不清净,则会妨碍肾精的收藏,久而久之,必然会影响肾脏功能。
▶ 贪凉、贪暖
自从有了空调,居室冬暖夏凉成了常态,一年四季在居室内身着夏装也不是稀奇事。
殊不知这种让人快哉的生活会影响阳气运行,如夏季贪凉,阳气就不能很好地发泄;冬季过暖,则影响了阳气的封藏。
违背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肾阳就容易受损,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。
▶ 衣着不适
“为了青春美,挨冻不后悔”,现代人穿衣不顺应时节,尤其是冬日着装过于单薄,会导致寒邪侵袭骨骼、关节、胞宫,损伤肾阳。
除此之外,生活中还有一些不经意的行为,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到肾脏的保养,比如,熬夜、冬季剧烈运动、房劳过度等等。
其实,养肾的重点就在于护肾,而非摄入多少名贵补药。大家千万不要让生活中看似无所谓的行为潜移默化地伤肾。
地址: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工业园区 电话:0883-6982166 邮箱:zkxzyyy@163.com
设计/运营维护:国医在线运营发展中心
云南省中医医疗公众服务网·镇康县中医医院
ICP备案号:滇ICP备1700770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