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是:

科普文化
您的位置: 主页 > 科普文化

落枕怎么办?“一针”有奇效!

时间:2022-11-21 15:02 发布人:马荣梅 点击:

  一觉醒来,颈部、上背部明显酸痛,甚至脖子不能动了?这种情况相信大多数朋友都遇到过,正是落枕!落枕虽不是重病,却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。不过,落枕了也不需太烦恼,中医有妙招~

  落枕有哪些表现

  落枕又叫失枕,现代医学称为颈肌筋膜炎,症状常常表现为:

  1.入睡时没有任何不适,醒后急发性脖子肌肉痉挛、僵硬、疼痛,头部因疼痛被迫斜向一侧,出现转动失灵等一系列症状。少数患者可出现同侧肩背部及同侧上肢症状,多在颈项部一按就痛,肌肉处于痉挛状态,但没有红肿现象。

  2.轻者4-5日自愈,重者可向头部及上肢放射,数周不愈。

  3.落枕一年四季都可发生,不过好发于冬春季节;常发生于成年人,男多于女,儿童很少落枕;落枕虽为单纯的肌肉痉挛,但成年人若经常发作,尤其是老年人,很可能是颈椎病变的反映,要重视!

  什么原因会造成落枕

  1.外感风寒

  睡觉时颈肩部暴露于外,感受风寒之邪,致颈部肌肉收缩,局部血液循环受阻,经脉不通,发生拘急疼痛。

  2.睡姿不良或枕头高低不适

  颈项部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,导致一侧肌群在较长时间内过度伸展,肌肉缺血痉挛、僵直,引起疼痛,活动受限。

  3.急性扭伤

  突然转头或扛抬重物可使颈部肌肉及软组织急性损伤,引起颈部疼痛。

  4.其他

  由于体质虚弱或工作过度劳累,颈项部的肌肉长时间使用导致疲劳损伤。

  针刺治疗落枕疗效佳

  以针刺治疗落枕,从以下穴位单一取穴即可。一般来讲,新病落枕一般6-10秒见效,快则针进即愈,留针20-30分钟。针后要注意保暖,避风。以指代针,也可收到满意疗效。

  1.落枕穴

  (1)取穴:落枕穴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,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,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,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,一压,有强烈压痛之处。

  (2)针刺穴位的同时,缓慢活动颈部:将头稍向前伸,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,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,颈部肌肉保持松弛,然后将头部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,幅度由小逐渐加大,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。

  2.后溪穴

  (1)取穴:当微握拳,位于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。所治落枕为颈部上下活动受限。

  (2)手法及操作同落枕穴。

  3.列缺穴

  (1)取穴: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,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,指尖下凹陷中是穴。

  (2)所治落枕为右上或左上活动受限,手法同上。

  4.手三里穴

  (1)取穴: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,侧腕,伸直前臂,曲肘的取穴姿势,手三里穴位于前臂,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,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。

  (2)所治落枕为肩颈部活动受限,手法同上。

  5.悬钟(绝谷)穴

  (1)取穴:悬钟穴在外踝尖上3寸,腓骨前缘。所治落枕多为经常落枕的颈椎病患者,持续效果较长。

  (2)手法同上。

  6.养老穴

  (1)取穴:屈肘,掌心向下,用另一手的手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,然后掌心转向胸部,手指滑入的凹陷中即是。

  (2)养老穴是手太阳经郄穴,具有强有效的止痛作用,再加上它位于手腕处,除落枕外,本穴还可治疗上肢前臂的疼痛、肩背肘或是腰部的疼痛,尤其是急性腰扭伤的人,效果均比较理想。手法同上。

  如何预防落枕

  1.颈部防寒保暖

  颈部受寒冷刺激会使肌肉血管痉挛,加重颈部疼痛。早晨出门时,可以围上围巾或披肩不让颈部受凉。夏天打开空调时,也记得不要让冷气直接往颈部吹。

  2.选择合适睡枕

  睡枕的高低软硬对颈椎有直接影响,最佳的睡枕应该是能支撑颈椎的生理曲线,并保持颈椎的平直。枕头要有弹性稳定,可以使用海绵枕、乳胶枕。喜欢仰卧的,枕头的高度为8cm左右;喜欢侧卧的,高度为10cm左右,具体视个人体型而定。

  3.正确的睡姿

  正确睡姿应顺应颈椎的生理弯曲,建议采取仰卧位睡姿。正确睡姿可以减轻颈部负担,使颈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,避免出现肌肉过度拉伸、痉挛。

  4.纠正站姿及坐姿

  不良坐姿及站姿也是颈椎退变的常见诱因。在日常生活中应挺胸、直背,维持正确的颈椎弧度,让身体在舒服的状态。久坐者还可在椅子上加用腰靠,支撑腰部。需要注意的是停留在一个姿势太久,会给肌肉造成较大负担,所以每隔1-2小时需改变姿势,活动身体。


上一篇:落枕怎么办?“一针”有奇效!

下一篇:“健康老年人”国家标准出炉!快看看您符合几条?中医保养法奉上~

地址: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街146号 电话:0883-6982166 邮箱:ZKXZYYY@163.com

设计/运营维护:国医在线运营发展中心

云南省中医医疗公众服务网·镇康县中医医院

ICP备案号:滇ICP备17007705号

滇公网安备 53092402000106号